江苏徐州:推动四链融合 让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“链”性越来越强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,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”。 加快“四链”深度融合,是完善创新体系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。近年来,徐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,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推进,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提升。8月15日,徐州市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如期举行。大会以“四链融合赋能‘343’创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,邀请“343”产业科技顾问、大院大所专家代表、行业协会负责人、央企负责人,创投机构、金融机构负责人等200余位嘉宾参会。众多嘉宾期待通过本次对接会,发挥自身优势,加速聚集技术、产业、资金、人才等创新要素,促成各产业、各链条、各环节协同发展,共同为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。
2022年,徐州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梳理,提出了培育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。
(资料图片)
构建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,通过技术创新、模式创新、产品创新,进一步突出重点、靶向突破,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,加快形成梯度清晰、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体系。
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徐州市委市政府实施“工业立市、产业强市”战略的重要抓手,十大产业各有特色。
“343”这串数字描绘了十个产业的全景图,十个产业就像十根手指,如果能团结一致,成为一个拳头,那就根根有用,根根有力量。
虽然每个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,方向各异,但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十个产业有着共同的血脉和基础。
一方面,煤炭采掘业作为徐州曾经的主要产业之一,为徐州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。另一方面,作为科教文化名城、区域人才高地的徐州,高校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、淮海经济区城市首位,为经济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。
诞生于同一块土地,十个产业集群就如同十根手指,血脉相连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脉络中有着数字经济的指引。
工程机械行业在智能化上全力出击,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产业变革的主旋律。
安全应急产业也成为工程机械转型升级一个新“出口”。
安全应急产业是多业态交叉、多技术支撑的融合产业,依托徐州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来拓展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链条,不仅可以提升徐州安全应急产业的综合影响力,也可以全面提升徐州市产业发展集合竞争力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在绿色低碳能源领域,徐州有着电力、煤炭等资源禀赋,还有扎实的工程机械和能源产业基础。随着新能源领域的泛化,新材料领域也成为新能源发展的落脚点之一。
十根指头长在同一手掌上,虽功能各不相同,但只要互相配合、协同发力,就能出拳有力,拳风犀利。
围绕“343创新产业集群”,徐州建立的“工作专班+产业联盟+创新体系+要素支撑”四个一推进机制,让这双手骨架坚实,血肉丰盈。
建立工作专班——5个牵头部门针对10个创新产业集群,组织成立了“市领导+部门领导+业务处室+龙头企业+行业协会”的工作专班,各工作专班围绕细化落实十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行动计划,精心研究制定年度目标任务,排出重点项目清单,项目化、清单化抓好推进落实。
建立产业联盟——4月14日,徐州市新材料产业联盟正式成立。至此,徐州市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已经分别成立产业联盟,并通过打造产业联盟,促进抱团发展,以产业之“强”促经济发展之“进”,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筑牢产业支撑、夯实发展根基。
加大创新支撑——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,产业重点技术研发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200万元。支持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,纳入市“智改数转”项目库的项目,对重大“智改数转”项目,按照“一事一议”方式确定补助金额。
要素保障——全面提高市场主体准入效能,企业登记、税务、社保、公积金等事项办理不超过0.5个工作日。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,实行“拿地即开工”,为重点项目用地开辟“绿色通道”。为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项目开通环评审批“绿色通道”,实行项目环评手续受理、评估、审查流程“三同步”,压缩环评办理时限。
一项项重点工程、一个个国之重器、一次次创新突破……都见证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凡之路。
牵住创新“牛鼻子”,徐州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、政策链、资金链深度融合的新路。立足新发展阶段,徐州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、产业发展、资金匹配和人才培养一体推进、一体设计、一体部署,实现“四链”的良性循环、有效贯通和深度融合,助力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。
标签: